网站首页 购买飞机 二手飞机 飞机导购 航校报名 飞行学院 飞机图库 深度报道 业界新闻 专题汇总 私人飞机论坛
赛斯纳庞巴迪

中国米171救灾反高效 举国体制优势明显

私人飞机网 更新时间:2013-06-14 14:57: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四川省芦山县城商业大楼的巨大时钟,指针定格在4月20日的8时02分。这一刻,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又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中华民族又一次经受灾难的考验。

    灾难中生长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砥砺奋进。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更加善待珍惜,救灾应对更加科学及时,社会心态更加成熟理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历经磨砺,光辉闪耀。本刊集中推出一组特稿,记述这段难忘的历史。

    应急响应机制更加快速协调

    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0日13时15分从北京乘飞机前往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上下联动的统一部署,快捷有序的应急响应,协同高效的调度指挥,对科学及时的抗震救灾发挥了巨大作用。

    快速响应

    地震发生后,在震中,芦山县、宝兴县消防官兵立即投入抢险救援,应急民兵队伍迅速组成。在成都,震后10分钟,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震后20分钟,武警四川总队紧急出动1200人奔赴灾区;震后32分钟,四川省地震救灾和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灾区。

    在北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命令部队“全力抢救受困群众,全力救治伤员”。

    震后仅5小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飞赴灾区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响应机制。中央军委召开紧急专题会议,传达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部署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投入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

    从2003年抗击非典起,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颁布实施,使抗灾救灾变得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更加科学及时。

    震后1小时内,中国地震局、公安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交通运输部等救灾指挥系统各相关部门纷纷到位,展开远程指导救援;地质、水利、气象等部门派出专家赶赴灾区。震后两小时内,震中芦山县城区出现军队救援直升机。11时34分,四川省政府召开首场地震情况通报会。

    “地震猝不及防,但我们并不是仓促应战。”四川省政府一位负责同志说,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后,四川更加重视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建设,每年都要进行大规模的防灾救灾应急演练,增强避险和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军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有序快速反应,务实高效,为抗震救灾打下坚实基础。”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说。

    紧急救援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从解放军到武警部队,从公安消防部队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国家卫生应急队到国家矿山救援队,一支支救援队伍从各地赶往灾区……地震发生当天,共有166支救援队伍进入灾区,灾区迅速聚集了2.4万多名抢险救援人员、1.1万多名医疗卫生人员。

    巧合中包含着必然。芦山地震发生前一天,四川公安消防总队刚刚结束一次代号“闪电-A”的跨区域地震救援演练。20日上午,这支队伍直接开赴灾区。

    “我们天天在战斗、时时在救援!”经历汶川地震救援的公安部消防局高级工程师何宁说,“公安消防部队每年参加数十万起危险化学品泄漏、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地震及次生灾害、群众遇险求助等抢险救援,针对地震救援我们有一套专业训练体系随时应对突发的实战。”

    地震发生当晚,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芦山县人民医院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四川省卫生厅震后10分钟即召开紧急会议,第一时间调派首批12支医疗队近200名医务人员参与紧急救援……

    携带着卫星通信设备、生命探测仪等设备,由医疗、卫生、消防等部门组成的一支支救援力量,冒着余震时山石滚落的危险,快速向灾区挺进。“绿军装”“白大褂”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需要的地方。

    “这是中国政府和军队在汶川地震救援经验基础上的一次能力大提升。”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灾情传递迅速,应急部署更加协调,救援部队到位及时,危重伤员得到充分救护,就是很好的证明。

    协同高效

    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动员范围广、投入力量大,必须形成统一高效的调度指挥体系。从一开始,中央就要求救灾现场要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地方、军队、武警、中央部门,各方救援力量形成了大力协同、密切合作机制,各项救灾工作总体上在科学、有效、有序、有力进行。

    救灾之初,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救援车辆,让通往震区的狭窄道路一度出现了“爱心大拥堵”,物资进不去,伤员出不来。国务院办公厅4月21日发出通知,要求未经批准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游客等各界群众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

    这种协调配合还体现在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安置方面。地震造成震区许多房屋内部损毁严重,已成为“站立的废墟”。加之此次地震余震频繁,许多房屋已经不能住人,尽快提供帐篷等物资,让受灾群众有安全住所,成为燃眉之急。

    为此,在震后第一时间,中央财政紧急拨付救灾资金10亿元;民政部向灾区调运5万顶帐篷、10万床棉被、1万张折叠床;4月22日下午,民政部还向灾区紧急调运了200个简易厕所;4月23日,根据灾区需求,民政部又向灾区增调3万顶帐篷。国家发改委紧急向灾区组织调运油品4300多吨、活动板房1.1万平方米。

    为确保群众有饭吃,根据中央部署,国家粮食局紧急行动,全力以赴保障灾区粮油供应。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粮食部门立即向灾区组织调运小包装大米400吨、面粉20吨、菜油500吨,同时启动两个粮食应急加工点。

    救援物资能否及时到位,运输保障是关键。地震发生后,铁路等部门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对救灾物资做到随到、随装、随运,有多少运多少,一辆辆“抢”字号专列在铁路大动脉上疾驰。对救援力量一时无法到达的灾区,军队出动直升机进行空投。

    公路交通不能断,通信联络不能断,电力供应不能断……

    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反应迅速。2003年后,历经非典疫情和汶川、玉树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考验,我们不仅从灾难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且积极改进,在反应速度、物资准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

    “救灾反应及时迅速并更加科学高效。”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陶鹏博士认为,“举国应急体制优势明显,能迅速动员最大力量投入到灾害应对之中。”

    科技进步在救灾中更加给力

    4

    4月20日,海军“奖状”飞机拍摄的四川雅安上空航空遥感图像。中新社发 钟欣 摄

    抗震救灾,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除了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需要科学与智慧。救灾是一门学问,科学是强大武器。从汶川大地震到芦山“4·20”强烈地震,时隔5年,地点相近,却有太多不同。

    从地震灾情监测到应急通信指挥,从科技救援设备到空基投放平台,更多高科技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救灾的效率;公共账号、寻人平台,移动互联网巨头的强强联手,使虚拟空间成为传递爱心、沟通信息、统筹物资的“第二战场”。从汶川到芦山,5年内科技进步带来了很多新成果,而这些为抢险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争分夺秒,科技进步让救援更高效

    从5年前10万大军以血肉之躯与天灾抗衡,到如今高科技专业设备彰显力量,科技进步,使芦山抗震救灾更加高效。

    灾情判断是抗震救灾的第一步。地震发生当天,国防科工局紧急启动在轨运行的实践九号A星等五颗卫星,对雅安地区进行遥感数据成像。地震发生后两小时内,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航空遥感飞机就携带光学传感器从四川绵阳机场起飞,执行了雅安地区地震灾情遥感监测任务,获取了分辨率为0.6米的第一批航空遥感数据。

    科研人员更利用遥感飞机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于4月21日即制作发布芦山县地震灾区灾情三维监测与评估数据。尖端科技的应用,使抢险救灾指挥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灾情有了准确判断。

    此次救援部队挺进芦山过程中,汶川地震时“初出茅庐”的北斗导航系统也顶起了大梁。解放军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在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半小时内,就将北斗系统调入战时值班状态,并紧急调增大量北斗终端驰援灾区,配发一线部队。

    在一度成为“信息孤岛”的宝兴县,具备短报文功能的北斗导航成为救援部队与军区指挥部联系的主要通道。截至4月26日,在灾区使用的北斗系统终端已超过721台,累计提供定位服务13.9万次,通信服务14.2万次,累计服务量达到汶川地震时的三倍。

    地震对交通环境的破坏,使空基投放平台成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芦山“4·20”强烈地震之后,空军在震区开辟四个备降场,空军和陆军航空兵先后出动了近30架国产直9Z、俄制米171、美制黑鹰等型号的直升机参与物资投送和人员转移任务。

    为实现统一管控,空军还出动空警-200预警机,执行空中飞行的预警指挥、通信引导和领航任务。继2009年国庆阅兵惊艳亮相之后,预警机首次投入抗震救灾,在山区复杂地形环境下,大大加强了对空中投送和运输的协调和指挥调度能力。

    除此之外,“救灾机器人”的出现也成为救灾过程中的亮点。包括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旋翼无人机在内的高科技设备纷纷投入此次抗震救灾,接受实战检验。

    相比汶川地震,芦山“4·20”强烈地震中我国对高新科技的运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而高科技力量的投入,无疑是此次救灾效率大大提高的关键。

    网络时代,虚拟空间成救灾“第二战场”

    4月21日凌晨2时,吉林大学的韩蒙仍夜不能寐自地震以来,他与在老家宝兴县工作的父母已有18个小时无法联系。地震之后,宝兴县通讯中断,成为“信息孤岛”,焦急又无助的韩蒙在新浪微博上登记了寻找父母的信息。在此之后,韩蒙先后接到20个提供帮助和安慰的电话,终于在接到第21个电话时,他听到了父母通过卫星电话传来的声音。

    网络,让人们的爱心快速传递。

    震后第一时间,援助灾区的信息便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搜狗等互联网平台纷纷上线“寻人平台”,供人们发布寻人消息以及灾区人民向外界报平安的信息。

    百度推出寻人API服务,整合了百度贴吧寻人及各网络平台的寻人信息,并允许信息供其他网站共享;腾讯微博寻人平台也迅速接入了包括百度、搜狗在内的十多个网络寻人平台。各大网络寻人平台的打通,使网友在其中任一网站发出寻人信息,都可以被众多网络平台共享。

    大灾面前,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也成为灾区与外界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

    地震发生当天,灾区通信设施损坏严重,语音通话不畅,但微信却可以收发。很多灾区民众通过微信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也使外界增加了获取灾情的窗口。在通讯不畅的情况下,一些救援队甚至通过微信实现了物资调遣。

    微博同样表现出色。地震发生几分钟之后,即有灾区民众发出了地震微博,成为地震初期外界能获取的为数不多的信息之一。由于微博快速灵活,包括诸多传统媒体在内的媒体力量,也将在救灾现场获得的信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出,使外界能及时了解救灾的进展和灾民的需求。

    不仅如此,互联网平台同样成为统筹救灾物资的重要力量。

    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通过“微公益平台”发起了大量的捐助活动。截至4月22日18时,震后仅仅57个小时,“微公益平台”已协助发起36个项目,94069笔个人捐款合计超过900万元,28笔企业捐款合计超过9269万元,累计筹集善款突破1亿元。

    科普知识让人们更加从容理性

    大灾面前,具有竞争关系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相逢一笑泯恩仇”,成就了互联网历史上最珍贵的一次“牵手”,而网络空间地震知识的普及,让人们面对天灾变得冷静和从容。

    经历了汶川地震后,“应急机制”“一级响应”“次生灾害”“堰塞湖”等专业名词让人耳熟能详。5年后的今天,面对芦山“4·20”强烈地震,较为普及的地震知识,也让人们更加理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原理等地震知识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使人们对于地震做到充分了解,避免了社会恐慌情绪,也使各种不靠谱的“民间预测”失去市场。

    同时,各种地震自救措施、救援注意事项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使人们再次获得实实在在的科普知识,也提高了人们自救和救他的能力。

    相比5年前,人们的防震意识增强了,救助能力提升了,而人们对于救灾的态度也更加理性了。经历了汶川地震,人们开始明白,救灾要依靠专业团队,绝不能搞“人海战术”。

    此次灾情发生后,“不要去灾区添乱”的号召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尽管人们身体力行参与抗震救灾的热情依旧高涨,但多数民间团体还是克制住了跑去灾区的冲动,减少了前线救灾工作的难度。

    除了对科学救援和专业救援的尊重,人们的理性还体现在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国家行为以及慈善公益机构开展的全民监督上。在把钱物捐出去之后,人们开始关注这些钱物有没有捐到自己真正想捐助的地方,而这恰恰是人们救灾意识趋于成熟的表现。

    从汶川到芦山,科技的进步,让救灾更加高效,让人们更加理性,也让正能量加速传递。

    民间行动凝聚社会正能量

    3

    她叫廖智 ,绵竹汉旺人,是一位舞蹈老师,512大地震让她失去了双腿。芦山地震发生后,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赶赴灾区当起了志愿者。

    越是灾难猝然发生的时候,越是考验社会凝聚力、应对力、意志力的时候。从“这一刻,我们都是雅安人”的举国关切,到企业、公民的踊跃捐款;从志愿者的千里驰援,到受灾群众的奋力自救,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社会正能量的成长。

    更踊跃的爱心

    “前面的路很快就通了,不要着急,喝点水休息一下,马上就到了。”尼玛旦周对货车司机说这话时,从芦山到大川镇的路因为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正在抢修,很多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排起了长龙。

    尼玛旦周是来自玉树的藏族康巴汉子。芦山地震发生时,尼玛旦周正在自己开办的驾校里打扫卫生,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坐不住了:“我在新闻里看到四川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我经历过地震,知道地震是啥感觉。”

    “我开始想捐点钱,但又想到我们当年地震的时候,最缺的不是钱,是物资。”萌生了为灾区做点事的想法后,他拨通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红十字会会长格扎的电话。格扎告诉他,如果想帮助灾区,还是买点物资,比如灾区急缺的食品和饮用水。

    尼玛旦周立即联系了熟悉的供货商,购买了4000件矿泉水和2000箱方便面,并花两万元钱雇了两辆大型货车。一切准备好以后,他带着这些物资赶赴芦山地震灾区。

    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之后,众多民间公益物资源源不断地汇向芦山帐篷、饮用水、食物、药品等从四面八方运往灾区;民间捐款数字直线上升,献血者激增;志愿者、救援队从各地火速赶来……

    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来了,她戴着假肢送粮、送衣、送发电机、搭帐篷;“最美英雄”汪策来了,她在灾区遭遇飞石罹难之前留给父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去灾区当志愿者”;山西鞋匠张明来了,他在芦山县城街边摆开一个摊子,免费为灾区群众修鞋……

    “这一刻,我们都是雅安人。”

    更专业的救援

    4月21日凌晨,郭刘燕蹲守在重庆江北机场一直没敢合眼。一天前,她还是重庆某房地产公司的普通职员,芦山发生地震后,她就变成了志愿者,接受一项“沉重的任务”连夜转运来自上海复星医药公司重达5吨的抗震救灾物资。

    郭刘燕押送的救灾物资中包括3吨急救药品和2吨“千斤顶”设备。震后不到10小时,这批抗震救灾物资从千里之外的上海空运重庆,捐助和承运物资的均为民营企业。

    郭刘燕说,5吨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小,但对灾区而言还远远不够,“救灾接力”才刚刚开始。

    “参与广泛,行动迅速,起效明显此次芦山地震中的民间救援,体现出社会动员体制和社会参与度的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和风险管理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绍玉说。

    在地震发生后仅用了短短两小时,上海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就完成了动员和集结5辆应急救援车,48名医护及后勤保障人员,4顶医学帐篷,包括破拆、搜索、搬运等救援设备,以及器械和药品也随队启程。

    这是去年末中国核准成立的16支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之一。他们携带进入灾区的医学帐篷可以迅速在灾区搭建起“移动医院”,成为抢救、手术、康复治疗的基础支撑。

    “这样快速的集结能力,在汶川地震时是很难做到的。”救援队队长李增春说,从启动集结令到出发,队员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这是根据汶川地震经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保障流程,最终形成的一套制度化救援规范。

    私人飞机网 www.sirenji.com
    本文链接地址:中国米171救灾反高效 举国体制优势明显

相关阅读:

飞机订购

米-171性能参数

更多>>

参考价格:7957万人民币

座位:26座 航程:570KM 巡航速度:230KM/H

最大速度:250KM/H 飞行高度:5000M

飞机驾照报名

免费领取飞行体验
大家喜欢看的飞机
二手飞机